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《箴作诗者》《遣兴 其二》阅读
标签:袁枚
2020-03-20 16:02:10鉴赏诗词 20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箴①作诗者
袁枚
倚马休夸速藻佳,相如终竟压邹枚②。
物须见少方为贵,诗到能迟转是才。
清角声高非易奏,优昙花好不轻开。
须知极乐神仙境,修炼多从苦处来。
遣兴 其二
袁枚
但肯寻诗便有诗,灵犀一点③是吾师。
夕阳芳草寻常物,解用都为绝妙词。
【注】①箴:规诫。②司马相如、邹阳、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。③灵犀一点:作者论诗重“性灵”,此即指性灵。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,直通两头。见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颜师古注。唐李商隐《无题》诗: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
1、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 )
A.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,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。
B.《箴作诗者》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,邹阳、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。
C.《箴作诗者》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;又说写诗慢下来,反能见到作者才华。
D.《遣兴·其二》是规诫为诗者而作,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。
2、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?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。(6分 )
答
1、D
2、不矛盾。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,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。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,做到化平凡为神奇。二者看似矛盾,实则互为补充。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,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;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,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,也难有佳作。
袁枚
倚马休夸速藻佳,相如终竟压邹枚②。
物须见少方为贵,诗到能迟转是才。
清角声高非易奏,优昙花好不轻开。
须知极乐神仙境,修炼多从苦处来。
遣兴 其二
袁枚
但肯寻诗便有诗,灵犀一点③是吾师。
夕阳芳草寻常物,解用都为绝妙词。
【注】①箴:规诫。②司马相如、邹阳、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。③灵犀一点:作者论诗重“性灵”,此即指性灵。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,直通两头。见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颜师古注。唐李商隐《无题》诗: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
1、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 )
A.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,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。
B.《箴作诗者》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,邹阳、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。
C.《箴作诗者》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;又说写诗慢下来,反能见到作者才华。
D.《遣兴·其二》是规诫为诗者而作,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。
2、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?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。(6分 )
答
1、D
2、不矛盾。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,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。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,做到化平凡为神奇。二者看似矛盾,实则互为补充。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,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;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,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,也难有佳作。
下一篇:北来人二首阅读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八拜为交
成语解释:八拜: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;交:交情,友谊。旧时称异姓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成语名字:八拜为交 成语发音:bā bài wéi jiāo 成语繁体:八拜為交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八拜之交 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我有个八拜为交的故人,乃青州刺史刘元普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结拜 成语例句:清·钱彩《说岳智擒鱼鹰
有一个人的家里有一片鱼塘,他每年都要靠这片鱼塘赚些钱,来养活自己和家人。可是鱼塘附近有好多鱼鹰,常常一群群地来抓鱼吃,赶也不好赶,抓又抓不住,养鱼人为此很是发愁。 有一天,鱼鹰又来吃鱼,养鱼人跑过去冲它们挥挥手,鱼鹰便受惊跑了。养鱼人忽然灵机一动,想出个好办法。他扎了一个稻草人,让它伸开两臂,穿着蓑衣,戴着斗笠,还拿了一根竹竿,就像一个养鱼人的样子。养鱼人把稻草人插在鱼达则兼善天下
成语解释:达:显贵。得志做了大官,就也把天下治理好成语名字:达则兼善天下 成语发音:dá zé jiān shàn tiān xià 成语繁体:達則兼善天下 产生年代:古代 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古之人,得志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” 成语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 成语例句:朱自清《论不满现状》:“但是读书人也要‘达则兼善天晚次鄂州阅读
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,犹是孤帆一日程。 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 三湘愁鬓逢秋色,万里归心对月明。 旧业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。 注:①鄂州:唐时属江南道,在今湖北鄂州市。安史之乱前期,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,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 A.首联“见”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,“犹是”突转,回归现实,写出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