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答柳恽阅读
标签:吴均
2020-03-20 16:26:10鉴赏诗词 30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答柳恽①
吴均
清晨发陇西②,日暮飞狐谷③。
秋月照层岭,寒风扫高木。
雾露夜侵衣,关山晓催轴。
君去欲何之,参差间原陆。
一见终无缘,怀悲空满目。
【注释】①好友柳恽离职时,吴均回赠此诗。②陇西:郡名,在今甘肃省内。③飞狐谷:古代要 塞关隘,在今河北省来源县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一二句写朋友清晨从陇西出发,黄昏便到达飞狐谷,诗人运用夸张手法,表现好友行旅 的匆忙。
B.“寒风扫高木”与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表现了秋天的萧瑟,给人以肃 杀之感。
C.“君去”以下四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情形,想到今后与好友再难相见,诗人悲 伤不已。
D.全诗古朴自然,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,貌似信手写来,却不乏清新劲 拔之气。
2.你认为“雾露夜侵衣,关山晓催轴”中,哪两个字最精炼传神?请简要分析。
【答案】
1.C.“‘君去’以下四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情形”理解错误。“君去欲何之”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。“君去”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,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,正因为路途遥远,因而最后说,今后会面恐不容易,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,然也只是徒增悲伤,空怀追忆而已。
2.“侵”和“催”两个字最精炼传神。“侵”是“侵犯”之意,“催”是“催促”之意。. 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。“侵”道出了夜的寒凉逼人,力透纸背;“催”道出了行程的 遥远和旅人的匆遽无息。一幅“关山行旅图”宛然在目,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。
吴均
清晨发陇西②,日暮飞狐谷③。
秋月照层岭,寒风扫高木。
雾露夜侵衣,关山晓催轴。
君去欲何之,参差间原陆。
一见终无缘,怀悲空满目。
【注释】①好友柳恽离职时,吴均回赠此诗。②陇西:郡名,在今甘肃省内。③飞狐谷:古代要 塞关隘,在今河北省来源县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一二句写朋友清晨从陇西出发,黄昏便到达飞狐谷,诗人运用夸张手法,表现好友行旅 的匆忙。
B.“寒风扫高木”与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表现了秋天的萧瑟,给人以肃 杀之感。
C.“君去”以下四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情形,想到今后与好友再难相见,诗人悲 伤不已。
D.全诗古朴自然,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和离别的伤感,貌似信手写来,却不乏清新劲 拔之气。
2.你认为“雾露夜侵衣,关山晓催轴”中,哪两个字最精炼传神?请简要分析。
【答案】
1.C.“‘君去’以下四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情形”理解错误。“君去欲何之”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。“君去”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,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,正因为路途遥远,因而最后说,今后会面恐不容易,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,然也只是徒增悲伤,空怀追忆而已。
2.“侵”和“催”两个字最精炼传神。“侵”是“侵犯”之意,“催”是“催促”之意。. 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。“侵”道出了夜的寒凉逼人,力透纸背;“催”道出了行程的 遥远和旅人的匆遽无息。一幅“关山行旅图”宛然在目,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。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拔旗易帜
成语解释:旗:旗帜;易:换。拔掉别人的旗子,换上自己的旗子。比喻取而代之成语名字:拔旗易帜 成语发音:bá qí yì zhì 成语繁体:拔旗易幟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拔帜易帜 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候列传》:“赵见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赵壁,拔赵帜,立汉赤帜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;指取代 成语例句:我已经无能为力了,趁早拔旗易帜,让巴高望上
成语解释: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。成语名字:巴高望上 成语发音:bā gāo wàng shàng 成语繁体:巴高朢上 产生年代:近代 近义词: 趋炎附势 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6回:“别说是鸳鸯,凭他是谁,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、不想出头的?” 成语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补语;指巴结比自己强的人 成语例句:巴高望上的想法不可避免大福不再
成语解释:福:幸福;再:第二次。大福不会再次来临。指幸运的事情不可期望再来成语名字:大福不再 成语发音:dà fú bù zài 常用程度:一般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福无双至 反义词: 祸不单行 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大福不再,祗取辱焉。” 成语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一枚荧光蛋
古时候,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,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,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、求得神灵的庇佑,这种祭祀仪式叫"祭钟"。每逢祭钟时,不是要杀一头牛,就是要杀一只羊,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,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。 有一天,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,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。这时,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,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,便问道:"你打算把这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