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古人列传 >
素书-正道章第二
2019-12-03 14:22:37古人列传 37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正道章,“正”即证也。证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,故以“正道”为章名。
此章主旨,是阐发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。本章共分三段,第一段是以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——“俊”的德行才质来证明大道的体性。第二段是以坚强刚毅,人中殊甚——“豪”的仪表、清廉来证实大道的作用。第三段是以特出卓越,刚毅坚贞——“杰” 的浩然正气来证明大道的功能。
德足以怀远,
德:能体现自然之道整体作用的谓之“德”。德行充实于内心 的人,道的作用及人的精神似电波一样,流露发射于宇宙之中, 他的神气力量在无形中吸引着万物,故使人内怀喜悦之心,近者 归,远者服。正如老子所说:“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”
《庄子·德充符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卫国有一个德行纯全而面容丑陋的人,名叫哀骀它,男子和他相处,不想离开,女子见了他,宁愿给他当偏妾,不肯给别人作正妻。他一无权势地位,二无钱财,三无超人才能,然而人们都愿依附他、亲近他。这正是本书中所说的“德足以怀远”。又如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记载说,舜让位于禹时,有苗国不愿顺从,舜让禹以兵力征讨,有一个名叫益的大臣劝说:“唯德动天,无远弗届,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”于是舜班师回朝,增修其德,七旬之后,苗国自来朝贡。
信足以一异,
*:信:信赖。
*:一:综合,统一。
*:异:不同。
天地之间,品物万类,各因所禀,各据特性,巧拙贤愚,强弱刚柔,飞潜动植,胎卵湿化,金木水火,男女雄雌,三教九流,士农工商,异类同载于统一的大化之中。因物物禀赋不同,所以趋去背向有异,爱恶取舍有殊,以致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”,然则用何方法使这些千般异类达到综合统一呢?以奸诈虚伪来笼络,是为苟得,待识破之后,仍会分离。以诡怪奇计来诈骗,是为苟安,物必以此还报于我。既此,用奸诈诡计综合异类,不可济事。故必以诚实(信),可使群体统一,互为生息,相安协调。何以知其然也?金木水火四类物体,它们的性质与现象,不但截然不同,而且,各据特性而相克。唯独宽广、忠厚、诚实、稳固的土(大地)能使四类综合而统一。木非土不长,金无土不生,火离土不燃,水背土泛滥。因此,人应取法土的诚实稳固之德,对事物应以宽宏、忠厚对待之。表里如一,言行一致,方可取信于民,统一异类。
义足以得众,
处事接物,应无一事而不顺其理,无一物而不得其宜。愈是如此,必愈足以服众。
才足以鉴古,
*:才:贤能,才干。
*:鉴古:评定。
禀赋先天正气之厚者,后天的才质肯定强足,智能敏捷。这种人能通晓事物之间的情理,更可识别往昔之所事,鉴定古人之所为。例如,文王能识辨八卦易象之数,故为卦爻作辞以告吉凶。孔子能理解先圣修齐治平之道,纂六经垂训后世,盖因禀赋之厚,才质充足所致。
明足以照下,
*:明:光明。
自然之道的体性是“湛然常寂”,清彻透明。泰山虽大,尽照其表。秋毫虽小,咸察其里。人禀道的这种体性,则心境圆明,虚白朗曜,无处不照,无所不烛。常人因七情六欲、私心虑念过甚,障蔽了自性,致使空白的心地一团漆黑,不能自明。因此,人应遣除私欲,驱逐情妄。庄子曰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如此,先天性体,自然充足,犹如日月高悬,万国九州,尽照无遗,善恶是非,全览无漏。
君子如能体此性,则心正意诚,能明察下臣之忠奸;臣子如体此性,则心地清廉,可辨万民之是非。
此人之俊也;
*:俊:才智超群,出类拔萃。
在人群中,德才兼备,信义充足,能出类拔萃的人,称之为“俊”。因此,欲为人类之俊者,则必须具备德性纯全、信义实足、才质超群等条件。
行足以为仪表,
*:行:行为,表现。
*:仪表:容貌、姿态、标准、楷模。
行为端庄、肃穆、威严,如此则能给人们在做人上作楷模与典范,在行事上作标准与师表。故《诗》曰:“穆穆文王,于辑熙敬止。”又云:“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,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”《论语》云:“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,其为父母兄弟足法,而后民法之也。”以上均是描述道盛德善的君子,言行举止的肃穆庄严,使人们慕悦而足可取法的“仪表”。
智足以决嫌疑,
*:嫌疑:疑惑。
心地迷罔,知见窄浅,遇事必然疑惑,心念踟蹰,优柔不决。唯有天性敏捷,智见广足者,逢事才能决然果断,析疑解惑。
信可以使守约,
*:约:事先商定,共同遵守的盟约。
内怀忠贞,诚实无妄,那么在彼此交接事物的过程中,在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,可以坚守事先商定的盟约。
廉可以使分财,
*:廉:廉洁。
清白廉洁,不沾不污,心地公平,无私无偏,如此则处事必公,分财必均。
此人之豪也;
才高智广,人中殊甚者称豪。
“豪”的条件是:庄敬言行,有足以为人们取法的“仪表”,博学智广,遇事而能明断是非,诚实无妄,与物交接能坚守盟约,处事公正。
守职而不废,
*:职:职责,职位。
*:废:背离,抛弃。
身负关乎国家安危的职责,应当逢艰险而不逃离,临大难能坚守。如守关将陆登,临杀身之险而不离职,此之类也。
处义而不回,
内心忠贞,坚守理义,于生死关头,确然不改初衷。桃园结义,关云长宁死于土山而不肯投曹,此之类也。
见嫌而不苟免,
*:嫌:疑忌。
被人猜疑不急于为自己辩解避嫌。
见利而不苟得,
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
不道不德、不仁不义而得者,均为饮鸩止渴、割脯救饥,苟得一时片刻而已。故特出卓越的人,见利必察其可否,不会唯利是图,见利忘义。
此人之杰也。
*:杰:特出而卓越
坚贞、刚毅、公正、浩然、不苟免、不苟得,以此超出众人之上者为“杰”。其条件是,艰难确然而不废其职,迫生死而能恪守其义,不苟且于非理,不苟得于非义。
上一篇:素书-原始章第一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陈子龙《渡易水》阅读
陈子龙《渡易水》阅读答案-2022年中考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,燕赵悲歌最不平; 易水潺湲云草碧,可怜无处送荆卿! 注:①陈子龙:明末进士,反清领袖。②并刀:并州产的刀剑,以锋利出名。 1、本诗首句“并刀昨夜匣中鸣”暗含了作者 的雄心壮志。(2分) 2、战国时荆轲的《易水歌》中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与本诗第三、四句都写到了易水,但两首诗的孙子兵法-用间篇
孙子曰:凡兴师十万,出征千里,百姓之费,公家之奉,日费千金;内外骚动,怠于道路,不得操事者,七十万家。相守数年,以争一日之胜,而爱爵禄百金,不知敌之情者,不仁之至也,非人之将也,非主之佐也,非胜之主也。故明君贤将,所以动而胜人,成功出于众者,先知也。先知者,不可取于鬼神,不可象于事,不可验于度,必取于人,知敌之情者也。 故用间有五:有因间,有内间,有反间,有死间,有生间。五间俱起,莫知其道,残民害理
成语解释:残害百姓,违背天理。形容反动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残忍不义。成语名字:残民害理 成语发音:cán mín hài lǐ 成语繁体:殘民害理 常用程度:一般 感情色彩:贬义 产生年代:古代 成语出处:宋·辛弃疾《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》:“州以趣办财赋为急,县有残民害物之罪,而吏不敢问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干坏事声律启蒙全文
上卷 一东 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。来鸿对去燕,宿鸟对鸣虫。三尺剑,六钧弓,岭北对江东。人间清暑殿,天上广寒宫。两岸晓烟杨柳绿,一园春雨杏花红。两鬓风霜,途次早行之客;一蓑烟雨,溪边晚钓之翁。 沿对革,异对同,白叟对黄童。江风对海雾,牧子对渔翁。颜巷陋,阮途穷,冀北对辽东。池中濯足水,门外打头风。梁帝讲经同泰寺,汉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