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成语 >
巴蛇吞象
标签:B
2020-03-28 14:15:55成语 70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成语解释:巴蛇:传说中的大蛇。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。比喻人心不足,贪得无厌成语名字:巴蛇吞象
成语发音:bā shé tūn xiàng
成语繁体:巴虵吞象
感情色彩:贬义
产生年代:古代
近义词: 一蛇吞象
反义词: 知足常乐
成语出处: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
成语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贪心不足
成语故事:
传说古代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,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,带回家精心饲养。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,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。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,盼望成为富翁,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。
成语发音:bā shé tūn xiàng
成语繁体:巴虵吞象
感情色彩:贬义
产生年代:古代
近义词: 一蛇吞象
反义词: 知足常乐
成语出处: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
成语用法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贪心不足
成语故事:
传说古代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,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,带回家精心饲养。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,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。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,盼望成为富翁,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。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2016年高考化学试卷(新课标Ⅱ)(解析卷)
内容加密史记作者是?
司马迁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、董仲舒,漫游各地,了解风俗,采集传闻。初任郎中,奉使西南。元封三年(前108)任太史令,继承父业,著述历史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与中秋节的谚语
1、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,无你也过节 2、中人逢喜事尤其乐,月到中秋分外明 3、几处笙歌留朗月,万家箫管乐中秋 4、地得清秋一半好,窗含明月十分圆 5、冬唔饱,夏唔饱,八月十五食餐饱。 6、到中秋,赛摸秋 &em采善贬恶
成语解释:采:选择;贬;贬斥。采取善良的行为,贬斥恶劣的行径成语名字:采善贬恶 成语发音:cǎi shàn biǎn è 成语繁体:採善貶惡 常用程度:一般 产生年代:古代 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《春秋》采善贬恶,推三代之德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