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古人列传 >
孙子兵法-九变篇
标签:孙子兵法
2020-03-19 23:45:47古人列传 19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孙子曰:凡用兵之法,将受命于君,合军聚众。圮地无舍,衢地交合,绝地无留,围地则谋,死地则战。涂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,知用兵矣;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,虽知地形,不能得地之利者矣。治兵不知九变之术,虽知五利,不能得人之用矣。
是故智者之虑,必杂于利害。杂于利,而务可信也;杂于害,而患可解也。是故屈诸侯者以害,役诸侯者以业,趋诸侯者以利。故用兵之法,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故将有五危:必死,可杀也;必生,可虏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洁,可辱也;爱民,可烦也。凡此五者,将之过也,用兵之灾也。覆军杀将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
译文
孙子说:凡是用兵的法则,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,征集兵员编成军队,在“圮地”上不要驻止,在“衢地”上应结交诸侯,在“绝地”上不可停留,遇到“围地”要巧出奇谋,陷入“死地”就要殊死奋战。
有的道路不宜通过,有的敌军不宜攻击,有的城邑不宜攻占,有的地方不宜争夺,不合乎上述“九变”的,即使是国君的命令,也可以不执行。
所以,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,就懂得用兵了,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,虽然知道地形情况,也不能得地利。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,虽然知道“五利”,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。
所以,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,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。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,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;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,祸患就可以避免。
能使诸侯屈服的,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;能役使诸候的,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;能使诸侯归附的,是用利益去引诱它。
所以用兵的法则,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,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,充分准备;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,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。
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:有勇无谋,只知死拼,就可能被敌诱杀;临阵畏怯,贪生怕死,就可能被敌俘虏;急躁易怒,一触即跳,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;廉洁而爱好名声,过于自尊,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;溺爱民众,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。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,是用兵的灾害。军队的覆灭、将帅的被杀,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,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。
注释
圮地无舍:圮,倒塌、毁坏。圮地,按梅尧臣注:“山林,险阻,沮泽之地。”舍,住舍,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。圮地无舍,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。
衢地交合:衢地,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。交合,结合,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。衢地交合,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。
绝地无留:绝地,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。留,逗留。绝地无留,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,部队不能停留。
围地则谋:围,包围,是指四面地形险恶,敌可往来,我难出入之地。谋,这里指的设谋。围地则谋,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、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。
死地则战:死地,前无进路、后有追兵,必得死战之地。死战之地,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、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。
涂有所不由:涂,通“途”,道路。涂有所不由,意为部队进军时,有点道路不能走。
军有所不击: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。
五利:指五变之利,具体指“涂有所不由”到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五变之利。
得人之用:人,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。用,作用,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。得人之用,意思是指,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。
智者之虑:聪明的人思考问题。
杂于利害:杂,掺杂、有混合。杂于利害,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,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。
务可信:务,任务。信,通“伸”,这里引申为完成、成功。务可信,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。
患可解:患,灾祸。患可解,灾难可以解除。
无恃其不来:恃,依靠。其,代指敌军。无恃其不来,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。
必生:生,这里指的是贪生。必生,一味贪生。
忿速:忿,愤怒。忿速,这里指性情急爆,容易愤怒、偏激。
爱民:这里指“仁人爱民”之心。
将之过也:将领的过失。
是故智者之虑,必杂于利害。杂于利,而务可信也;杂于害,而患可解也。是故屈诸侯者以害,役诸侯者以业,趋诸侯者以利。故用兵之法,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故将有五危:必死,可杀也;必生,可虏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洁,可辱也;爱民,可烦也。凡此五者,将之过也,用兵之灾也。覆军杀将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
译文
孙子说:凡是用兵的法则,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,征集兵员编成军队,在“圮地”上不要驻止,在“衢地”上应结交诸侯,在“绝地”上不可停留,遇到“围地”要巧出奇谋,陷入“死地”就要殊死奋战。
有的道路不宜通过,有的敌军不宜攻击,有的城邑不宜攻占,有的地方不宜争夺,不合乎上述“九变”的,即使是国君的命令,也可以不执行。
所以,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,就懂得用兵了,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,虽然知道地形情况,也不能得地利。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,虽然知道“五利”,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。
所以,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,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。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,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;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,祸患就可以避免。
能使诸侯屈服的,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;能役使诸候的,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;能使诸侯归附的,是用利益去引诱它。
所以用兵的法则,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,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,充分准备;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,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。
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:有勇无谋,只知死拼,就可能被敌诱杀;临阵畏怯,贪生怕死,就可能被敌俘虏;急躁易怒,一触即跳,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;廉洁而爱好名声,过于自尊,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;溺爱民众,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。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,是用兵的灾害。军队的覆灭、将帅的被杀,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,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。
注释
圮地无舍:圮,倒塌、毁坏。圮地,按梅尧臣注:“山林,险阻,沮泽之地。”舍,住舍,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。圮地无舍,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。
衢地交合:衢地,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。交合,结合,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。衢地交合,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。
绝地无留:绝地,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。留,逗留。绝地无留,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,部队不能停留。
围地则谋:围,包围,是指四面地形险恶,敌可往来,我难出入之地。谋,这里指的设谋。围地则谋,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、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。
死地则战:死地,前无进路、后有追兵,必得死战之地。死战之地,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、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。
涂有所不由:涂,通“途”,道路。涂有所不由,意为部队进军时,有点道路不能走。
军有所不击: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。
五利:指五变之利,具体指“涂有所不由”到“君命有所不受”的五变之利。
得人之用:人,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。用,作用,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。得人之用,意思是指,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。
智者之虑:聪明的人思考问题。
杂于利害:杂,掺杂、有混合。杂于利害,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,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。
务可信:务,任务。信,通“伸”,这里引申为完成、成功。务可信,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。
患可解:患,灾祸。患可解,灾难可以解除。
无恃其不来:恃,依靠。其,代指敌军。无恃其不来,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。
必生:生,这里指的是贪生。必生,一味贪生。
忿速:忿,愤怒。忿速,这里指性情急爆,容易愤怒、偏激。
爱民:这里指“仁人爱民”之心。
将之过也:将领的过失。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大好山河
成语解释:山河:指国土。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成语名字:大好山河 成语发音:dà hǎo shān hé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当代 近义词: 反义词: 残山剩水 成语出处:曹靖华《安得一饮贡河水,九泉长眠愿亦足!》:“云山万里,遥望祖国的大好山河,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天幕遮得连一丝微光也不透。” 成语用法:作主语、宾语;指国土大快人心
成语解释:快:痛快。指坏人或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;或坏事得以取缔;人们心理非常痛快。也作“人心大快”。成语名字:大快人心 成语发音:dà kuài rén xīn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人心大快 普天同庆 反义词: 民怨沸腾 怨声载道 成语出处:《明史 余懋学传》:“如潘季驯之斥,大快人心,而犹累牍连章,为之申雪,是为欺罔。” 成语用法:动宾八攻八克
成语解释:屡次攻击,屡次胜利成语名字:八攻八克 成语发音:bā gōng bā kè 成语繁体:八攻八剋 常用程度:一般 产生年代:当代 近义词: 百战百胜 八战八克 反义词: 屡战屡败 成语故事:八攻八克的成语故事成语出处: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一卷:“北敌势方强,娄师德八遇八克;南蛮心未服,诸葛亮七纵七擒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接连胜利 成语才兼文武
成语解释: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。成语名字:才兼文武 成语发音:cái jiān wén wǔ 常用程度:一般 感情色彩:褒义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文武双全 能文能武 反义词: 不文不武 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卢植传》:“熹平四年,九江蛮反,四府选植才兼文武,拜九江太守,蛮寇宾服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文武全才 成语例句:蔡东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