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马戴《落日怅望》李益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》阅读
2020-03-20 15:27:51鉴赏诗词 66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落日怅望
[唐]马戴
孤云与归鸟,千里片时间。
念我何留滞,辞家久未还。
微阳下乔木,远烧入秋山。
临水不敢照,恐惊平昔颜!
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
[唐]李益
绿杨著水草如烟,旧是胡儿饮马泉。
几处吹笳明月夜,何人倚剑白云天。
从来冻合关山路,今日分流汉使前。
莫遣行人照容鬓,恐惊憔悴入新年。
【注】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,今为内蒙古五原。中唐时,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。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,居边塞十余年。
1.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马诗首联中“千里”与“片时”比照,用夸张的手法,写出云、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,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。
B.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,“入”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,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、乡愁之深,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。
C.李诗首联中“旧是”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,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,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。
D.李诗颔联用“笳声”这一意象,蕴含着忧伤的情调,营造出悲凉的气氛,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、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。
2.两首诗尾联都有“照”容颜这一细节,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。
答
1.B.“由远到近”错;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,它的余晖返照秋山,一片火红,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,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。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,而且由近到远,层次分明。
2.相同点:①时光流逝的感伤;②容颜衰老的怅惘;③羁旅思乡的愁苦。
[唐]马戴
孤云与归鸟,千里片时间。
念我何留滞,辞家久未还。
微阳下乔木,远烧入秋山。
临水不敢照,恐惊平昔颜!
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
[唐]李益
绿杨著水草如烟,旧是胡儿饮马泉。
几处吹笳明月夜,何人倚剑白云天。
从来冻合关山路,今日分流汉使前。
莫遣行人照容鬓,恐惊憔悴入新年。
【注】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,今为内蒙古五原。中唐时,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。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,居边塞十余年。
1.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马诗首联中“千里”与“片时”比照,用夸张的手法,写出云、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,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。
B.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,“入”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,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、乡愁之深,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。
C.李诗首联中“旧是”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,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,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。
D.李诗颔联用“笳声”这一意象,蕴含着忧伤的情调,营造出悲凉的气氛,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、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。
2.两首诗尾联都有“照”容颜这一细节,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。
答
1.B.“由远到近”错;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,它的余晖返照秋山,一片火红,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,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。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,而且由近到远,层次分明。
2.相同点:①时光流逝的感伤;②容颜衰老的怅惘;③羁旅思乡的愁苦。
上一篇:《南乡子·风雨满苹洲》阅读
下一篇:陈子龙《渡易水》阅读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狐假虎威
有一天,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,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,便迅速抓住了它,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。 狐狸生性狡猾,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,前景一定不妙,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,对老虎说:"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,你要是吃了我,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。"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,便问:"你当百兽之王八面威风
成语解释:八面:各方面。形容声势气派十足。成语名字:八面威风 成语发音:bā miàn wēi fēng 成语繁体:八靣威風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威风凛凛 英姿飒爽 反义词: 无精打采 萎靡不振 成语故事:八面威风和匹夫之勇成语出处:元 郑德辉《三战吕布》第三折:“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,大将军八面威风。” 成语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郑燮《咏芭蕉》杜甫《咏春笋》阅读
咏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,一叶才舒一叶生。 自是相思抽不尽,却教风雨怨秋声。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,柴门密掩断人行。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,客至从嗔不出迎。 【注】①上番:初番,头回。多指植物初生。 1.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( )(3分) A.郑诗前两句,以拟人的手法,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、生长不息的情状,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。 B.郑诗第三句,触安神定魄
成语解释:安:安定,安稳;魄:魂魄。指安定心神,稳定神智成语名字:安神定魄 成语发音:ān shén dìng pò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反义词: 魂飞魄散 成语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1回:“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,连进了数次粥汤,被众人扶入寝室,一夜稳睡。” 成语用法:作定语;指稳定情绪 成语例句: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,按方吃了。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