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秋日登观信亭阅读
标签:司马光
2020-03-20 15:57:25鉴赏诗词 219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秋日登观信亭
司马光
西风连夜雨,草树已萧条。
宿霭稍零落,寒山更寂寥。
林红犹带日,岸白欲生潮。
新雁来何处?离离天际遥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:微寒的秋风,一夜的秋雨,草木尽显凋零。
B.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,秋景由朦胧而清晰,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。
C.尾联从“新雁”着笔,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,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。
D.本诗语言平实,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,意在言外。
2.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。(6分)
答
1.D D.“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”分析有误。本诗的情感基调偏孤寂感伤。故选:D。
2.颈联的意思是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,白色的沙岸上,潮水就要涌起。通过对树林的“红”和沙岸的“白”的色彩渲染,写出了雨后转晴,秋景清冷却明亮的特点,为尾联“新雁”的出现、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。
【参考译文】
一夜的秋风秋雨过后,草木都零落萧条了。雾气消散,秋山更显寂静。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,白色的沙岸上,潮水就要涌起。南飞的大雁来自哪里?遥遥飞在空旷辽远的天边。
赏析:
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秋日登观信亭的所见所感,诗人用了“西风”“萧条”“零落”“寒山”“寂寥”等词,使全诗的基调偏于孤寂感伤。诗人并未直白地提及产生这种感伤的原因,但“雁”多与思乡之情有关,由此可知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情来自思乡的愁怀。全诗韵味悠长,读来使人展开无限遐想。
司马光
西风连夜雨,草树已萧条。
宿霭稍零落,寒山更寂寥。
林红犹带日,岸白欲生潮。
新雁来何处?离离天际遥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
A.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:微寒的秋风,一夜的秋雨,草木尽显凋零。
B.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,秋景由朦胧而清晰,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。
C.尾联从“新雁”着笔,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,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。
D.本诗语言平实,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,意在言外。
2.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。(6分)
答
1.D D.“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”分析有误。本诗的情感基调偏孤寂感伤。故选:D。
2.颈联的意思是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,白色的沙岸上,潮水就要涌起。通过对树林的“红”和沙岸的“白”的色彩渲染,写出了雨后转晴,秋景清冷却明亮的特点,为尾联“新雁”的出现、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。
【参考译文】
一夜的秋风秋雨过后,草木都零落萧条了。雾气消散,秋山更显寂静。山上红色的树林在阳光的照映下更加亮眼,白色的沙岸上,潮水就要涌起。南飞的大雁来自哪里?遥遥飞在空旷辽远的天边。
赏析:
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秋日登观信亭的所见所感,诗人用了“西风”“萧条”“零落”“寒山”“寂寥”等词,使全诗的基调偏于孤寂感伤。诗人并未直白地提及产生这种感伤的原因,但“雁”多与思乡之情有关,由此可知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情来自思乡的愁怀。全诗韵味悠长,读来使人展开无限遐想。
上一篇:北来人二首阅读
下一篇:蚕麦二首(其一)阅读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描写天气和农业的谚语
1、不怕初一阴,就怕初二下。 2、久晴大雾必阴,久雨大雾必晴。 3、十雾九晴。 4、太阳现一现,三天不见面。 5、天上鲤鱼斑,明日晒谷不用翻。 6、夜星繁,大晴天。 7、河里鱼打花,天天有雨下。 &e忆秦娥·送牛农师二首(其一) 阅读
忆秦娥·送牛农师二首(其一) 元·许有壬 春山碧。诗成马上应相忆。应相忆。卢沟桥畔,晚云如织。 人生有别休多惜。但悲后会知何日。知何日。暮云心绪,断鸿消息。 (1)“忆秦娥”和“送牛农师二首(其一)”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。(2分) (2)词中写“暮云” 和“断鸿” 有什么作用?(3分捱三顶五
成语解释:形容人群拥挤,接连不断成语名字:捱三顶五 成语发音:āi sān dǐng wǔ 成语繁体:捱三頂五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捱三顶四 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覆帐之后,宾客如市,捱三顶五,不得空闲。” 成语用法:联合式;作定语;形容人多拥挤秋日登观信亭阅读
秋日登观信亭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,草树已萧条。 宿霭稍零落,寒山更寂寥。 林红犹带日,岸白欲生潮。 新雁来何处?离离天际遥。 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(3分) A.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:微寒的秋风,一夜的秋雨,草木尽显凋零。 B.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,秋景由朦胧而清晰,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。 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