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晚次鄂州阅读
标签:卢纶
2020-03-20 16:14:54鉴赏诗词 35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晚次鄂州①
卢纶
云开远见汉阳城,犹是孤帆一日程。
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
三湘愁鬓逢秋色,万里归心对月明。
旧业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。
注:①鄂州:唐时属江南道,在今湖北鄂州市。安史之乱前期,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,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首联“见”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,“犹是”突转,回归现实,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。
B.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: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,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。
C.颈联即景生情:时值寒秋,人往三湘走,心却驰回故乡。用一“逢”字,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。
D.本诗诗风淡雅直露,感情平易炽热,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,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。
2.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?
答
1.D
2.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,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,对国事的忧虑,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【解析】
1.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。
D.“本诗诗风淡雅直露”错误,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。首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心情,含蓄哀婉。次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景况,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,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。三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联想。末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慨,写诗人有家不可归,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。诗风淡雅含蓄,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故选D。
2.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。
“旧业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”,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,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。
末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慨,写诗人有家不可归,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。最后二句,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:田园家计,事业功名,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,而烽火硝烟未灭,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,战鼓声声。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。
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,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,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,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。
诗的最后两句,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,抒发思乡之情,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。
卢纶
云开远见汉阳城,犹是孤帆一日程。
估客昼眠知浪静,舟人夜语觉潮生。
三湘愁鬓逢秋色,万里归心对月明。
旧业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。
注:①鄂州:唐时属江南道,在今湖北鄂州市。安史之乱前期,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,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首联“见”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,“犹是”突转,回归现实,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。
B.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: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,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。
C.颈联即景生情:时值寒秋,人往三湘走,心却驰回故乡。用一“逢”字,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。
D.本诗诗风淡雅直露,感情平易炽热,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,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。
2.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?
答
1.D
2.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,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,对国事的忧虑,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【解析】
1.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。
D.“本诗诗风淡雅直露”错误,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。首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心情,含蓄哀婉。次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景况,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,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。三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联想。末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慨,写诗人有家不可归,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。诗风淡雅含蓄,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故选D。
2.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。
“旧业已随征战尽,更堪江上鼓鼙声”,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,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。
末联写“晚次鄂州”的感慨,写诗人有家不可归,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。最后二句,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:田园家计,事业功名,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,而烽火硝烟未灭,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,战鼓声声。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。
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,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,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,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。
诗的最后两句,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,抒发思乡之情,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。
下一篇:临江仙阅读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到底的近义词及造句
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,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、意思完整、符合逻辑的句子。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,可延伸为写段、作文的基础,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。 中文发音:到底[dào dǐ] 词语解释:用于疑问句,表示进一步追究;究竟 近义词:毕竟、结果、终归、真相、终究、终于、结局、事实、究竟 用到底的近义释鹿得人
一次,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,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。打猎途中,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,他非常高兴,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,以供日后玩赏。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,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,不停地哀号。那只大鹿一号叫,这里小鹿便应和,那叫声十分凄惨。秦西巴明白了,这是一对母子,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,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。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,一下跋前踬后
成语解释:跋:踩;踬:被绊倒。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,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。比喻进退两难。成语名字:跋前踬后 成语发音:bá qián zhì hòu 成语繁体:跋前躓后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进退维谷 进退两难 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昌黎集 进学解》:“然而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。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”。 成语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;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例采薪之忧
成语解释:采薪:打柴。病了不能打柴。自称有病的婉辞。成语名字:采薪之忧 成语发音:cǎi xīn zhī yōu 成语繁体:採薪之憂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采薪之疾 成语故事:采薪之忧的成语故事成语出处: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昔者有王命,有采薪之忧,不能造朝。”朱熹集注:“采薪之忧,言病不能采薪,谦辞也。” 成语用法: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有病的婉称 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