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鉴赏诗词 >
逍遥堂会宿二首阅
标签:苏辙
2020-03-20 16:20:36鉴赏诗词 26人已围观
丨纠错提交丨
逍遥堂会宿二首
苏辙
辙幼从子瞻读书,未尝一日相舍。既仕,将宦游四方,读韦苏州诗至“安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,恻然感之,乃相约早退,为闲居之乐。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,留诗为别曰:“夜雨何时听萧瑟?”其后子瞻通守余杭,复移守胶西,而辙滞留于淮阳、济南,不见者七年。熙宁十年二月,始复会于澶濮之间,相从来徐①留百余日。时宿于逍遥堂,追感前约,为二小诗记之。
其一
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
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
其二
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②。
困卧北窗呼不起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
【注释】①即徐州,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州。
②《晋书·山简传》载,山简为襄阳太守时,“每出嬉游,多之池上,置酒辄醉”
1.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第一首前两句写徐州逍遥堂之景,兄弟二人许久未见,辗转多地,终要会宿逍遥堂。
B.第一首中的“误喜”有空欢喜之意,此时此刻兄弟虽对床夜语,但分离之日已然不远。
C.第二首首句中写官舍里夜凉如水,既是真实的感受,也暗示兄弟分开后的孤独、清冷。
D.第二首次句化用山简嗜酒之典,以此自况,意在表明苏轼离去后,作者只能借酒消愁。
2.第一首诗最后一句“不知漂泊在彭城”中“不知”二字意味深长,请简要赏析。
3.学者叶嘉莹在古人诗论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兴发感动”之说,即诗歌的感动往往缘自大自然的引发。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因风雨而感怀离合之意的。
答
1.D项“意在表明苏轼离去后,作者只能借酒消愁”赏析错误,是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,不是苏辙借酒消愁,是苏轼。
2.既是因“误喜”而暂忘“漂泊”,故而“不知”,更是诗人对“误喜”的自嘲。暂时漂泊彭城,其实是没有什么可喜的,“不知”喜在何处,抒写了强烈的无奈之情。
3.逍遥堂的风雨声引起苏辙兄弟的“追感前约”,触景生情。秋风秋雨,一般给人以“凄然”之感,此次给他们的却是“喜”,毕竟“会宿逍遥堂”了。兄弟二人在外漂泊,难免分离,第二首以凄风苦雨作结,借景抒情,营造清冷的氛围,突出了苏轼的苦闷。
苏辙
辙幼从子瞻读书,未尝一日相舍。既仕,将宦游四方,读韦苏州诗至“安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,恻然感之,乃相约早退,为闲居之乐。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,留诗为别曰:“夜雨何时听萧瑟?”其后子瞻通守余杭,复移守胶西,而辙滞留于淮阳、济南,不见者七年。熙宁十年二月,始复会于澶濮之间,相从来徐①留百余日。时宿于逍遥堂,追感前约,为二小诗记之。
其一
逍遥堂后千寻木,长送中宵风雨声。
误喜对床寻旧约,不知漂泊在彭城。
其二
秋来东阁凉如水,客去山公醉似泥②。
困卧北窗呼不起,风吹松竹雨凄凄。
【注释】①即徐州,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州。
②《晋书·山简传》载,山简为襄阳太守时,“每出嬉游,多之池上,置酒辄醉”
1.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第一首前两句写徐州逍遥堂之景,兄弟二人许久未见,辗转多地,终要会宿逍遥堂。
B.第一首中的“误喜”有空欢喜之意,此时此刻兄弟虽对床夜语,但分离之日已然不远。
C.第二首首句中写官舍里夜凉如水,既是真实的感受,也暗示兄弟分开后的孤独、清冷。
D.第二首次句化用山简嗜酒之典,以此自况,意在表明苏轼离去后,作者只能借酒消愁。
2.第一首诗最后一句“不知漂泊在彭城”中“不知”二字意味深长,请简要赏析。
3.学者叶嘉莹在古人诗论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兴发感动”之说,即诗歌的感动往往缘自大自然的引发。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因风雨而感怀离合之意的。
答
1.D项“意在表明苏轼离去后,作者只能借酒消愁”赏析错误,是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苏轼的心情,不是苏辙借酒消愁,是苏轼。
2.既是因“误喜”而暂忘“漂泊”,故而“不知”,更是诗人对“误喜”的自嘲。暂时漂泊彭城,其实是没有什么可喜的,“不知”喜在何处,抒写了强烈的无奈之情。
3.逍遥堂的风雨声引起苏辙兄弟的“追感前约”,触景生情。秋风秋雨,一般给人以“凄然”之感,此次给他们的却是“喜”,毕竟“会宿逍遥堂”了。兄弟二人在外漂泊,难免分离,第二首以凄风苦雨作结,借景抒情,营造清冷的氛围,突出了苏轼的苦闷。
相关文章
随机图文
2009年高考化学试卷(全国卷Ⅰ)(解析卷)
内容加密擦拳磨掌
成语解释:形容准备动武,准备动手干或焦灼不安的样子成语名字:擦拳磨掌 成语发音:cā quán mó zhǎng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近代 近义词: 擦掌磨拳 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5回:“一个个擦拳磨掌,吊胆提心的。” 成语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准备动手干某事 成语例句:他说话时卷起袖子擦拳磨掌,好像要和谁打架似的。★巴金《死去的太阳》四哀喜交并
成语解释:交:交错。悲痛和喜悦交织成语名字:哀喜交并 成语发音:āi xǐ jiāo bìng 成语繁体:哀喜交並 常用程度:一般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悲喜交集 反义词: 麻木不仁 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》:“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,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 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又高兴又难过 成语例句:我一时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大旱望云
成语解释:比喻渴望解除困境,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成语名字:大旱望云 成语发音:dà hàn wàng yún 成语繁体:大旱朢雲 常用程度:常用 产生年代:古代 近义词: 久旱盼雨 成语故事:大旱望云霓成语故事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民望之,若大旱之望云霓也。” 成语用法:紧缩式;作谓语、补语;形容渴望解除困境 成语例句:日与吏民延颈企锺,虽大旱望云,执